查看原文
其他

过有品质的教育生活

刘铁芳 守望新教育 2019-08-31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过有品质的教育生活 

作者|刘铁芳

来源|今日教育


        刘铁芳,全国教育基本理论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6—2008年被聘为北京师范大学985团队研究员,“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主要从事道德哲学与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力主教育及其研究应回归生活世界、内蕴人文情怀、重温古典传统,努力为中国教育寻根。代表性著作有《生命与教化——现代性道德教化问题审理》《走向生活的教育哲学》《乡土的逃离与回归——乡村教育的人文重建》《古典传统的回归与教养性教育的重建》《公共生活与公民教育:学校公民教育的哲学探究》《什么是好的教育:学校教育的哲学阐释》《保守与开放之间的大学精神》等。其著作《追寻生命的整全:个体成人的教育哲学阐释》入选2016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文库。曾两次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两次获得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唤醒卓越的“教育之思”


        《今日教育》:对于大多数教育工作者来说,教育哲学是一门深奥和陌生的学问,是远离日常教育实践的。作为一位研究教育哲学的学者,您认为教育哲学对于教育实践的意义何在?


        刘铁芳:哲学在其初始的意义上是一种活动。作为活动的哲学乃是在惊奇中对日常生活的反思与超越,由此使个体获得日常生活习惯之上的理念,从而使得个体不仅凭借习惯生活,而是活在自己的理念中,活在不断成长的主体意识之中,人由此而成为独立的精神性存在。


        教育哲学,顾名思义,是对教育的哲学意识。教育哲学是一种提升教育实践者主体意识的活动,是一种不断追问、探寻教育之为教育的活动。这其中,至少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促进教育指向人的完整性发展,指向教育之为教育的本真所在;二是促进教育实践者的教育意识,也就是促成教育实践者的主体意识的发生,把教育行动建立在个人的主体意识,建立在个人对教育的充分意识之上,而不是建立在权威、习惯之上。(《如何实现生命的幸福完整?》)


        《今日教育》:教育哲学究竟如何唤起教师对教育实践内在基础的思考?

 

        刘铁芳:当下的教育实践更多地遵从体制与习惯展开,整体上缺少思的品质。教师们常常在经验层面思考问题,更多地关注实际行动;热衷于教育的效率,却忽视了效率的内在基础。卓越的教育行动呼唤卓越的“教育之思”,即思考教育实践的根源,向着教育问题去追问问题的由来。我们需要追问,我们的教育是否偏离了学生的发展方向?学生发展的起点在哪里?教育的原型是什么?教育的起点与基础在哪里?是什么?当下的教育改革是否触及了这个问题?这些都是关涉当下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引领我们“教育之思”的根本问题。(《中国中小学教师基础阅读书目——专业阅读造就幸福教师》)


        在这里,教育哲学的旨趣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教师对个人主体意志膨胀的超越。教育实践的精神基础来自个体的“教育之思”,来自教师对儿童内在自然善好的理性引导与激励,而不是教师个人之于儿童耳提面命的简单意志。优秀的教师总是谨慎地使用自已的主体意志,成全儿童个体生命发展的可能性。其二,是教师对教育习惯和教育权威的必要警惕和超越。唯有基于教师自身对教育目的的自觉追求,才能在内心中阻遏教育目的在现实中的异化。   (《书写自己的生命传奇》)


        启迪心灵生活的丰富性


        《今日教育》:看您的文章,总能感受到字里行间对教育的理想追求和诗意的人文情怀,您对教育的这种姿态从何而来?


        刘铁芳:我想这跟我从小喜欢读书有密切的关联。我比较早地开始喜欢文学。记得初中一年级的时候,被算命先生算到我今后会写文章,于是马上开始了写作的生涯。后面得到了村里一位好老师的帮助,他有大量的书,我的文学启蒙很大意义上与他有关。三年师范时,我也是一个文学迷,读了大量的诗歌小说,还参加过诗歌刊授。毕业工作时还参加过诗刊社的刊授,那时很期待能去北京参加面授。那时文学青年是多么的热情。第一次发表诗歌是在《小溪流》杂志上。大学三年级的时候读到《道德经》,这对我可能是个转折点。后又读了很多的哲学书,由《论语》《易经》,而至西方哲学,慢慢开始思考海德格尔的问题。我的读书思考就这样经历了由文学而哲学,而教育的转变,对教育总是难免带有一种唯美的思考情结,期待给现实不乏幽暗的生命带来一点亮光。(《爱与丰富:重新认识基础教育的两个基本维度》)


        仔细想来,学文学让我们更好地关切人事,更好地理解人性,训练我们的思维,培养良好的语言感觉。当然,更重要的是培养我们丰富、敏感、高贵的心性。我所说的是精神世界的高贵。哲学是让我们思考深刻,有没有读哲学还是有区别的。要学点历史,提高我们思考的深刻性,站到可知世界中,看得更远,更好地关切可见世界。文学是让人有温度,哲学是让人有深度,历史是让人有力度;文学让人有血肉,哲学让人有大脑,历史让人有骨架。(《我们是儿童阅读的领读者吗? 那么请我们先领读自己!——2017领读者大会闭幕词《把文学捧起》》)


        我个人以为,教育问题太复杂,可以说人的问题就是教育的问题,或者说一切人的问题都跟教育的问题相关。在这个意义上,与其说教育学是一门纯粹的学科,不如说她更是一个领域,一个关涉复杂人事的学问领域;教育学也很难成为一门严格的科学,毋宁说更是一门饱含生命期待、激励生命更高可能性的价值性学科,当然需要建立在教育的客观事实之上,但事实作为依据乃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通达教育的可能性,或者可能性的教育世界。教育学之内在意蕴的丰富性,有赖于作为教育学人的我们心灵生活之丰富性的孕育与敞开。我愿意以自己敏锐的心灵来真实地感受这个爱恨交织的世界,以此为基础来传达我对教育的理解。我并不认为我的研究做得很好,甚至我自以为有很多问题,特别是在理论的谨严上还有诸多问题,但我愿意带着这种瑕疵——当然尽力减少一点瑕疵——来做有个人痕迹的思考。我期待教育学的园地能更多一点丰富性,更多一点理性的启明之时也多一点人间的温暖,我愿意以自己卑微而持续的努力来增进这种丰富性。


         激励精神世界的高贵


        《今日教育》:近年来,国内掀起了“国学热”“读经运动”的热潮。去年年底,教育部公布了义务教育阶段19个学科的新课程标准,其中语文学科背诵篇目增加了20篇。有人认为,“重视经典,未必一定要增加背诵篇目”。您是提倡经典教育的.对当下这种情况,您怎样看?


        刘铁芳:对于急切地谋求现代价值实现的我们而言,一种厚实的古典情怀乃是必不可少的,这不仅仅是裨补现代价值背后的内涵虚空,更重要的是续接民族的精神底气。阅读经典,会让我们的内心世界变得丰富而具有韧性,使我们的灵魂抵挡日常生活中的虚无侵蚀成为可能。但是,经典教育绝不是让我们成为经典的奴隶,其实质是唤醒我们的“记忆”“想象”和“创造”,从而提升个体生命的境界。(《新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这里需要反思一种急功近利的经典阅读,即那种试图从低龄儿童开始的成人化经典阅读形式。少年读经,尽管可能给个别人的长远发展提供支持,但从整体精神发展的视角来看,由于少年对以《三字经》等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经典并不能有足够的认识。所以,盲目地提倡,实际上达不到促进当下儿童精神发育的作用。在这个意义上,我反对少年读经。少年期的经典教育其实并不完全在与经典本身,而在于一个人能保持对经典的开放性。换言之,看少年期经典教育的成功与否,并不是看少年期本身读了多少经典,而是看成年后是否还能持续地保持经典阅读的趣味。比经典阅读本身更重要的是一个人内心中向着经典敞开的生命趣味。


        《今日教育》:您针对当下社会和教育的功利化、平庸化现象,提出向古典传统回归,重建教养性教育,教养性教育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如何实现?


        刘铁芳:当代教养性教育的基本主题有三个:自然教育、经典教育、公民教育,三者分别从自然、人文、社会三个维度展开。自然教育,就是引导人们走向自然,促进个体生命的自由、健康与活力,造就生动的自然人的生命基础;经典教育,就是回归经典,在朝向文化的过程中获得自我心灵的教化,切实提升自我作为文化人的存在;公民教育,就是走向公共生活,扩展自我对他人与世界的关切,并把这种关切转化成一种责任,提升自我作为社会人存在的品格。(《新教育对研发卓越课程有着怎样的思考?》)


        古典教养性教育几乎就是基于自然的教育,但今日自然教育本身已不足以成为教养性教育的直接内涵。自然教育作为教养性教育的意义乃在于以人的朴素天性来对抗时代对人的异化,保持个体精神自由。在这个意义上,自然教育可谓消极之维的教养性教育。经典教育无疑是今天教养性教育的核心,经典对我们生命的浸润,最充分地历练我们的心智,把我们的心灵提升到类的高度,可谓积极之维的教养性教育。公民教育意味着把个体的成长置于公共生活的现实境域之中,由此而扩展教养性教育的实践之维。自然教育旨在让我们在不断回溯自然起点的过程中找到人生的目的,澄明人生的方向,避免自我在现代世界中的迷失;经典教育旨在激活我们内心对永恒事物的追求,以激励高贵的心灵,避免自我在物质世界中的沉沦;公民教育旨在激活我们置身现实世界的积极实践,以对他人与世界的关怀而让我们真实地活在世界之中,活出我们作为人的社会性存在之本质,也活出我们人格的现实性来。(《经典咏流传:晨诵诗赋,午读典章,含英咀华,如品如尝——新教育实验的儿童生活方式》)


      (文章原文载于《今日教育》杂志2012年03期第39-41页,略有改动。《今日教育》记者:张磊。)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新教育真教育}


        新教育实验十二个标志性项目成果——新教育实验:为中国教育探路

        只有走进,才会发现

        与美好相约同行——新教育实验历届年会掠影

        新教育是什么?为什么? 有什么?怎么样?怎么做?——关于新教育实验的50个问答

        新教育能够提高教育质量吗?新教育实验是怎样促进教师成长的?——新教育实验十问十答

        你有多专注,就有多自由

        活出你想要的美好

        2017年新教育实验大事实事掠影

       2017年新教育实验第十七届研讨会年度盛典

        2016年新教育实验十件大事        

        2016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典

        2015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典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实验指南(2018最新版)

        与黎明共舞,与经典相伴,与美好同行——新平台,天天都有新资源,新教育,天天都有新创造

        如何实现生命的幸福完整?

        ......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